济宁缸桃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

四川大學哲學系主辦《切磋(甲辰集)》出版

欄目:新書快遞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4-24 21:04:24
標簽:

曾海軍 主編《切磋(甲辰集)》正式出版

?

?

?

書名:《切磋(甲辰集)》

主編:曾海軍

出版社:四川大學出版社

出版時間::2024年10月

?

?

【圖書簡介

?

由四川大學哲學系主辦的《切磋(甲辰集)》,于2024年10月在四川大學出版社順利出版?!肚写杓窞樽鋈寮覍W問的師生提供一個切磋思想成果的平臺,收錄四川大學哲學系儒家研究方向的師友論文,2010年以來已出版九集。此次出版的《切磋(甲辰集)》由曾海軍老師擔任主編,一共收錄儒家哲學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十一篇和兩篇文獻整理。

?

主編簡介

?

曾海軍,男,1976年生,湖南平江人,哲學博士,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,以儒家哲學和晚周諸子哲學為主要研究方向。主編“切磋”系列論文集,出版專著《諸子時代的秩序追尋——晚周哲學論集》(巴蜀書社,2017年)、《諸子的生活世界》(四川辭書出版社,2018年),點?!端卧⒔?jīng)學五種》(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19年)。

?

目錄

?

特稿

朱子學與東亞書院、學塾的傳統(tǒng)

——兼論日本的學規(guī)…………〔日〕吾妻重二(3)

?

學術論文

《禮記·儒行》小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高小強(27)

論天理的活動性如何可能………………曾海軍(45)

蔡沈《書集傳》對堯德的詮釋

——兼與《尚書正義》對比……………徐亞蘭(58)

朱子辨君子與小人

——以義利為中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王欣雨(73)

?

理學班專區(qū)

朱子感應論探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李秋莎(97)

道德三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張傳海(117)

乾卦四德解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吳 婕(185)

?

學位論文

論朱子“志是心之深處”………………劉卓然(207)

“五誥”何以觀仁:

殷民、殷王與殷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沈 復(224)

求仁、不違仁與安仁

——以子路、顏子與孔子論志為中心…曹海濤(256)

?

文獻整理

周子抄釋商正

…………周子 原著 呂涇野 抄釋 丁紀 商正(289)

靈峰精舍學規(guī)………夏靈峰 著 吳江天 整理(335)

?

提要

?

特稿

?

朱子學與東亞書院、學塾的傳統(tǒng)

——兼論日本的學規(guī)

?

作者:〔日〕吾妻重二

?

“文化”是什么?――對于這個問題,我們會有很多種解釋,但我們至少可以說,“文化”常是通過與其他地域的相互接觸而展開、成形的。例如,我們常常說“歐洲文化”、“中國文化”、“日本文化”等等,而所謂“歐洲文化”并不是單純的,而是與非歐洲世界起源的基督教、伊斯蘭地域等有漫長的歷史交流而成立的?!爸袊幕被颉叭毡疚幕币彩侨绱?,在過去也通過與印度、歐洲、美國等各地文化的接觸而互動、展開,今后,這種交流也會繼續(xù)開展下去。

?

特別是東亞地域之間的距離很近,文化的交流涉及很多方面,到現(xiàn)代也在多種領域中有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與交涉。可以說,文化是能超越國界而展開的。

?

在此,筆者擬根據(jù)這種“文化交涉”(Cultural Interaction)的觀點,對書院文化與近世中國、東亞世界這一問題試圖探討以供參考。

?

學術論文

?

《禮記·儒行》小考

作者:高小強

?

研讀《儒行》,首先面臨的便是其真?zhèn)螁栴},史上真有過夫子與哀公的這番對話,《儒行》不外其實錄嗎?倘如此,《儒行》豈不就是孔子思想的真實表達了?這方面或許會有一些證據(jù),……然而,這么些記載,究竟哪些是出于真實的記錄,哪些又是后人托名的寫作,恐怕難以定論。不過,至少可以確定的是,漢、唐儒一般都肯定而并未懷疑過《儒行》,這種肯定的態(tài)度甚至一直延續(xù)到宋代,宋代君王還有過向近臣及新科進士頒賜《儒行》《中庸》的做法,后來漸次被頒賜《大學》與《中庸》所替代,理由大概是所謂《儒行》“詞說不醇”吧。

?

論天理的活動性如何可能

作者:曾海軍

?

對于程朱之“理”,牟宗三作了一個“只存有而不活動”的著名判斷。與此同時,他又認為馮友蘭對“理”的解釋混淆了形構之理與存在之理。馮友蘭將“理”解釋為古希臘哲學中的“形式”,或新實在論的“共相”,牟氏判定其為形構之理而不及存在之理,還是頗有見地。但我們更關心的是,牟宗三作出“只存有而不活動”的研判究竟意味著什么。已經(jīng)有很多學者指出這一論斷充滿了偏見,但要有針對性地闡明程朱之“理”的活動性內(nèi)涵,這并不容易。實際上,經(jīng)過現(xiàn)代學者對程朱之“理”不斷地解釋為“形式”或“共相”,“規(guī)律”或“準則”之類的,再要讓“理”活動起來,似乎沒有這種可能性了。盡管牟宗三對于程朱之“理”作出了“只存有而不活動”的誤判,卻提示我們“理”是否具有活動性內(nèi)涵,其間的關系顯得特別重大。本文試著探討在現(xiàn)代性學術話語中,程朱之天理其活動性究竟如何可能。

?

蔡沈《書集傳》對堯德的詮釋

——兼與《尚書正義》對比

作者:徐亞蘭

?

經(jīng)典對于漢代人的意義類似于“憲法”,漢代經(jīng)師通過詮釋經(jīng)典直接作用于現(xiàn)實政治與社會生活。漢代以降至宋初,經(jīng)學幾乎處于記誦之學的僵化狀態(tài)。宋代學者通過“玩味”和“涵泳”的經(jīng)典詮釋方法使“經(jīng)典對成德之學的作用成為可能,或者說,經(jīng)典所具有的工夫論意義因之在理學中得到了凸顯?!北疚牡难芯肯M浴稌瘋鳌穼虻略忈尀槔?,在《尚書正義》的對比下,展現(xiàn)宋代學者詮釋經(jīng)典的路徑與方法,突出其工夫論意涵。

?

朱子辨君子與小人

——以義利為中心

作者:王欣雨

?

朱子辨君子與小人,以圣人之言與圣人之心為準,對經(jīng)典之中“君子”的用法有敏銳的分別,在不同語境下,不僅君子和小人有德、位上的含義差別,在以德論人品時,君子所處的位置則須在圣人、賢人、善人、信人等不同層次等級之中細細推究??芍?,圣人之至德才是儒家真正的、終極的人格追求與標準。君子與小人之辨實屬緊要,而其后仍有大段可為之事。

?

理學班專區(qū)

?

朱子感應論探微

作者:李秋莎

?

“思知人,不可以不知天”(《中庸》),人所混然中處的天地,并不僅是頭頂之清輕、腳下之重濁,而是人知覺思慮所及的全部人事場域,是上下四方、往古來今。而遍在盈滿天地之間的,是全體太極,是浩浩氣化,是動靜,是感應。

?

說是全體太極、全體氣化,是分言形而上下。雖然理純而氣駁,但都是“全”,天下一太極,盈天地一氣。說是動靜、感應,則更強調(diào)理氣不離而生生無窮。但是,動靜和感應看起來幾乎同義,所指向的也都是道理的流行通復與氣化的生成不息,那為什么還要兩言天下無非動靜與天下無非感應呢?以似乎屬心、屬人的感應言之于天地,其意義何在?本文擬就朱子所論,探其微義。

?

道德三義

作者:張傳海

?

朱子論佛老之學曰:“彌近理而大亂真?!弊詽h末佛教傳入、魏晉間玄學興起以迄于今,儒家道德之義所面臨的最大挑戰(zhàn)不是非道德乃至反道德,而是靈覺主義之類道德。靈覺主義之于中國,在魏晉隋唐則為釋氏,宋明以來則為陸王,晚近百年來則為耶氏。釋氏本心,耶氏本神,一主觀,一客觀,皆以靈覺為本根,此最足以惑人。張南軒曰:“有異端者乘間而入,橫流于中國。儒而言道德性命者,不入于老,則入于釋?!背套右嘣唬骸敖袢瞬粚W則己,如學焉,未有不歸于禪也。卻為他求道未有所得,思索既窮,乍見寬廣處,其心便安于此?!背套又钥芍^警醒之至!仿程子此言,我們今天未嘗不可以說:“今人不學則已,如學焉,未有不歸于平等、自由者也。”平等、自由之義未嘗不可論。然以平等、自由為終極價值,便是以自家靈覺為本根,此既可以視作佛教本心之學之緒余,也可以視作耶教神本論之辯證的開顯。所以,對我們今天來說,至為緊要的事情仍舊是:超越靈覺本體論對道德的遮蔽。

?

乾卦四德解義

作者:吳婕

?

理學家所言道德,乃自天德而言人之所得,陳淳嘗謂“所謂天德者,自天而言,則此理公共,在天得之為天德,其道流行賦予,為物之所得,亦謂之天德。若就人論,則人得天之理以生,亦謂之天德;其所為純得天理之真,而無人偽之雜,亦謂之天德?!惫省疤斓隆庇兴膶雍x:自天而言,乃普遍公共者;為物所得與人得之以生者,則由天至人;從人之所得與人之所行,則見天德之真實在我。故從其本源來說,在天;從其流行賦予,則在人物。如此,論天德首在推明天道,而《周易》作為眾經(jīng)之首,“乾之四德”是探討此議題的大綱目。

?

學位論文

?

論朱子“志是心之深處”

作者:劉卓然

?

對于儒家學者來說,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它是儒家學問的端始,又貫徹其全部。理學家對于志有許多發(fā)明,如濂溪周子要學者以伊尹、顏子為志,確定儒者之志的范圍;又說希賢、希圣、希天,指出志的淺深。伊川程子的《顏子所好何學論》,第一次明確指出圣人可學可至,又闡明為學之本和學圣之功。此外程子還強調(diào)志的存主義,區(qū)別志意,橫渠張子則提出志公意私。陳北溪的《字義》,將志專門列出,并有許多發(fā)明。有學者認為,相對于前后儒者對志的討論,朱子論志并沒有新意。而錢賓四先生說,“志是心之深處一語,極堪研玩。理學家不言立志,皆由不了此義”,不僅提出朱子論志有要語,并認為此語對于領會志具有根本的意義。由此,討論朱子“志是心之深處”一語,可以了解朱子志論的關鍵,也能對“志”有更深入的理解。

?

“五誥”何以觀仁:殷民、殷王與殷制

作者:沈復

?

孔子有“‘五誥’可以觀仁”一說,其揭示出了《尚書》“五誥”與仁這一儒家思想之核心的內(nèi)在關聯(lián),故而堪稱《尚書》學史上最值得關注的思想之一?!拔逭a”指的是《周書》中的《大誥》《康誥》《酒誥》《召誥》和《洛誥》五篇,五者皆成文于周初。誠如蘇軾所言,周初面臨著一“安殷之難”,意即安殷是周初所面臨的社會政治主題,那么其自然也是“五誥”的主題,故而,周初安殷之事應當可以作為我們討論“五誥”的著手處和理解“‘五誥’可以觀仁”說的中心。其中,“安”并非狹義上的安撫,而是更為廣義的安頓,遍見于“五誥”中的安撫懷柔自然屬于“安”,而《大誥》中的征伐、《康誥》中的刑殺等亦應被視為“安”;“殷”則包含三個主要方面,即殷代遺民、殷代先王和殷代舊制。當周初之時,以武王、周公為核心的周初統(tǒng)治集團面臨著十分復雜而嚴峻的社會政治環(huán)境,殷與周之間、周之王室與諸侯之間和周王室內(nèi)部成員之間的三重矛盾共同構成了周初安殷的現(xiàn)實背景。本文即以周初安殷為中心和視角,分別論析周初統(tǒng)治者對于殷民、殷王和殷制之安頓,對“‘五誥’可以觀仁”說進行闡釋。

?

求仁、不違仁與安仁

——以子路、顏子與孔子論志為中心

作者:曹海濤

?

自有宋理學家出,“學以至圣人”漸為儒家學者之共識?!皩W以至圣人”,在倫理生活方面,直接關乎“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”“我要過怎樣的生活”這類根本問題;而其內(nèi)里,又可引發(fā)對圣人之為圣人、達成圣人的方式與途徑等不同面向的問題的思考與理解。要應對這些問題,在理學家看來,儒家學問有一重大關鍵內(nèi)容,即圣賢氣象問題,應予以優(yōu)先重視。

?

文獻整理

?

周子抄釋商正

周子?原著

呂涇野?抄釋

丁紀?商正

?

丁按:丁酉《朱子抄釋商正》之后不久,《周子抄釋商正》亦已完篇,惟置篋中數(shù)年,不曾示人。當時為《朱子抄釋商正》所寫按語中,雖謂對涇野內(nèi)省不疚,然于其守程朱不變之疑終有所不能自安。頃讀賀清麓集,每見其于涇野既極致敬意,然于其所以未能盡契朱子處亦不惜指為有欠沉潛工夫矣。因思輯清麓論涇野諸語置此篇端,適又來海南臨高,手邊文獻未備,采擷不便,姑付闕如,以俟后來。

?

《周子抄釋》卷首有胡五峰《〈通書〉序》、朱子《周子像贊》二篇。正文三卷,卷一內(nèi)篇,收《太極圖說》、《通書》全篇,附朱子《太極通書后序》三篇、張南軒《后跋》一篇;卷二外篇,為周子詩文選及雜記若干,附潘興嗣撰《墓志銘》、朱子撰《行實錄》;卷三附錄,收《宋史》本傳、蒲宗孟撰《墓碣銘》、何子舉撰《墓室記》、朱子撰《事狀》各篇,又《濂溪先生行錄》一篇未具作者名,乃重出卷二朱子所撰《行實錄》。附錄卷無涇野釋語,此次為節(jié)省篇幅,從略。

?

靈峰精舍學規(guī)

夏靈峰?

吳江天?整理

?

據(jù)民國十四年靈峰精舍鉛印本。靈峰精舍為夏靈峰于浙江富陽里山創(chuàng)辦的古典書院,經(jīng)靈峰弟子劉可培、何紹韓、劉子民等人捐資興建,于民國七年落成,《靈峰精舍學規(guī)》亦書此時。最初,《靈峰精舍學規(guī)》以單篇形式于民國八年(己未)由靈峰弟子張延玢與夏靈峰所著《孟子講義》合印于河南開封,后又刊載于民國十年(辛酉)靈峰精舍自辦刊物《靈峰小識》第一期。夏靈峰歿后,門弟子所編《靈峰先生紀念刊》亦刊載《學規(guī)》全文?,F(xiàn)存《學規(guī)》單行本,乃民國十四年由靈峰精舍印行,為夏靈峰門弟子日常講學用本。此版《學規(guī)》與《分科大旨》、《課程》合為一帙,另附王展成民國十四年(乙丑)所作《靈峰先生講學宗旨》、夏靈峰之子夏成吉民國十三年(甲子)與朝鮮學者金榥(字尼晦)書信一通,均見載民國十四年刊印《靈峰小識》第七期,較為全面地總結了夏靈峰平生經(jīng)歷與為學要旨。此次點校,以民國十四年靈峰精舍鉛印本《靈峰精舍學規(guī)》為底本,參校民國八年《孟子講義》、民國十年《靈峰小識第一期》與《靈峰先生紀念刊》。《學規(guī)》引用經(jīng)傳,十三經(jīng)部分參考嘉慶二十年阮刻《十三經(jīng)注疏》本,《四書》、《春秋繁露》等則參考中華書局整理本?!鹅`峰先生講學大旨》、《復金尼晦》參校第七期《靈峰小識》。另將《紀念刊》所載《靈峰精舍季課考試第一期文題》單獨摘出,附于文末。原文小字夾注、按語,皆標示以楷體。吳江天負責文字錄入、通校、標點,張傳海、王亞中、盧辰負責各版本對校。

?

責任編輯:近復

?

微信公眾號

儒家網(wǎng)

青春儒學

民間儒行